英國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有價值的新證據,可以幫助診斷和治療「長新冠」患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世界至少有6500萬人仍患有「長新冠」,即每10名新冠感染者中就有1人在感染後長期持續出現症狀。


世衛組織將「長新冠」描述為在初次感染新冠病毒的三個月後,繼續出現或出現新的症狀,這些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且沒有其他解釋。


科學家們正在對「長新冠」的許多不同方面進行研究,但他們正在尋找的一個主要部分是一種可測量的生物標記(生物標誌物)——一種在血液、其他體液或組織中發現的生物分子,可以可靠地視為一種病症或疾病的跡象。


「長新冠」生物標記的發現將代表著診斷該病患者和監測其治療情況的重要進展,也將推翻「長新冠」是一種甲型流感病毒的理論。


識別「長新冠」

早在2020年5月,英國劍橋大學傳染病臨床科學家尼亞裏.西索勒(Nyarie Sithole)博士就建立了屬於最早一批的「長新冠」診所。


位於劍橋大學阿登布魯克醫院(Addenbrooke's hospital)的該診所尋求在「長新冠」患者或亞組人群中識別出潛在的生物標記。該診所本週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告了他們研究中的一項重要進展。



英國劍橋大學傳染病臨床科學家尼亞裏.西索勒(Nyarie Sithole)博士。(BBC News 中文提供)


在與同事馬克.威爾斯(Mark Wills)博士和本傑明.克里希納(Benjamin Krishna)博士合作開展的研究中,西索勒將研究劃分為若干亞小組,因為人們認為「長新冠」是一種具有多種綜合症的疾病。



這意味著它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過程,而是在一個總稱下組合在一起的許多疾病,這使得研究者不太可能找到一個單一的生物標記來納入所有「長新冠」患者。


在一組患者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γ-干擾素(IFN-γ)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由一種白細胞產生,幫助免疫系統抵禦病菌,以保護人體免受疾病侵襲。


這種蛋白質最初是在患者首次感染新冠病毒時由免疫反應產生的。幾乎所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都會產生γ-干擾素,以及其他免疫分子或細胞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在幾週內從新冠中康復的患者中,他們的γ-干擾素會恢復到感染前的水平。


然而,「長新冠」患者的γ-干擾素水平在12週後仍高於正常水平,有些患者甚至在12週後的兩年內仍高於正常水平。


平均而言,「長新冠」患者體內的γ-干擾素水平,比未感染的對照組高出至少10倍。


「長新冠患者的免疫系統出現了失調。」西索勒解釋說。「後新冠時期,免疫系統並沒有重新調整到正常水平或正常功能狀態,它仍然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就好像仍然受到威脅一樣。」


這些增加的蛋白質水平還會引起炎症,因為它們被釋放到血液中,會擴散到各個器官。


西索勒博士認為,對γ-干擾素水平升高原因的一個假設是,「長新冠」患者體內可能存在病毒片段或病毒蛋白。


「一些研究小組正在對結腸和身體其他部位進行活檢,看能否在這些部位發現病毒。」他說。「這些病毒可能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仍在複製,或者這些蛋白質存在身體循環系統內,導致免疫系統一直認為體內有病原體。」



另一種假設是,這種結果可能是由自身抗體引起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生產抗體來對抗疾病。但有時身體會出現「烏龍」——產生攻擊健康細胞的自身抗體。



γ-干擾素水平升高是「長新冠」的生物標記嗎?

現有證據表明,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其他疾病發生後,確實會出現持續的γ-干擾素釋放,而且在其他疾病中,已知γ-干擾素會導致疲勞、關節痛、肌肉酸痛和發燒等症狀。


西索勒和他的同事們分析了英國疫苗接種前患者血液中的各種細胞因子(免疫分子),並將其與患者接種疫苗後的血液進行了比較。


一些γ-干擾素升高的患者在接種疫苗後恢復到了正常的基線水平(但並非全部)。


此外,相當多的「長新冠」患者在接種疫苗後症狀確實有所減輕。


這項研究表明γ-干擾素水平的降低與症狀改善之間存在關係,因此有望將γ-干擾素用於一些「長新冠」患者的診斷和監測。